来平陆县的感官是被惊喜包围的。这个低调的山西小城,没有太多花哨的头衔,人们也是不大爱讲的。在黄河边世代为生的人,早已历练出足够的耐性和技巧。作为山西省“醋味”最淡的城市之一,平陆比邻河南、陕西,一面受外省风俗的影响,一面又在本土历史人文中,生长出自己的个性来。黄土上下皆有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炊烟故事。
地窨院构造及风貌
(资料图)
地窨院黄土间的人生风景
平陆地窨院分布于山西省平陆县杜马乡东坪头村、张店村等。
如果一只狼在暗夜里追逐猎物,次日清晨,它很有可能就已经掉落到一座地下四合院里奄奄一息。这院子是平陆特有的城市风景,捕获之功用并不是它的主要职责,它是人们借由黄土而开拓的生活场所,在当地被称为“地窨院”“地坑院”。“ 平陆不平沟三千”,自古以来,因山陵沟滩交错,建筑材料稀缺,晋南、豫西地区的房屋建造始终是难题,因而穴居成为了这里最相宜的生存方式并代代相传演变,地窨院便是其中兼有科学与美学的窑洞建筑之一。
在平陆杜马乡东坪头村,远处的黄土高原平坦、坚硬,脚下的地窨院仿佛是它们开的一扇天窗。从半暗的阶梯走下去,复古的墙体和光线有十足的美感,废置的牌匾上,写着“祥庆毕臻”,从右侧落款中“宝光嘉禾章”五个字可知此牌匾成于晚清北洋政府期间,是祝贺被授之人获取军功所作。站在镂空的院中,头顶的阴天不禁让人好奇,落雨时节的地窨院要如何防涝?其实先民早有自己的筑家智慧,看似简单齐整的地窨院,从上至下,从宏观到微观,都蕴含着巧妙的建筑美学和哲学意识。首先地窨院的选址并不随意,院顶的场地需平坦,可种植草木,可晾晒粮草,且严格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基于风水的考量。院顶四周则修筑约80厘米左右的围墙,做防水之用,院内10米的深井做收集雨水和提供用水两用。
恒温的地窨院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极具保护感的场所,它既能承载日常的用度所需,也能够在野兽入侵、战火来袭之时,供人们隐蔽。在物质资料匮乏的时代,地窨院不仅仅是“家园”。
在平陆许多村庄里,还能见到现代民居和窑洞共生的建筑体系,由于条件的限制,人们虽然从窑洞迁居出来,但却舍不得那份冬暖夏凉与勤俭,所以把新式楼房盖在窑洞前,这样一来,到冬夏之际,只需退居到窑舍,不仅能节省开支,且又能获得一番美滋味了。
来这里看西伯利亚白天鹅
三湾大天鹅景区位于山西省平陆县平风线3公里处,距三门峡高铁站5公里。
来平陆,地窨院是要看的,天鹅也是要“追”的。地下的风物,天上的动物,平陆的冬天,似乎与萧索无关。固有印象里,山西是厚重的大美之地,让人很难联想到青碧的缓流和温婉的候鸟,但在这里,一切都和谐存在着,芦苇、香蒲、野艾蒿……湾流中静默浅游的,是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的大天鹅。
1957年,三门峡黄河大坝建成。作为我国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,它改善了黄河在平陆及三门峡流域肆虐的常态,变得柔和许多。这片广阔的库区,因此成为了鸟类越冬与休憩之所。平陆境内的黄河湿地,自80年代以来,为各类珍稀鸟类所爱慕。
近年来,随着平陆黄河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,每年到此越冬的大天鹅数量已经超过一万只。他们基本来自西伯利亚、贝加尔湖和蒙古国。然而在这份洁白、从容的身姿背后,也有着令人动容的灵魂。因为这往返的跨国旅程,充满无数艰辛,需要耐性和力量共同来完成。从原国度起飞之日计算,大天鹅会根据自己的位置,选择最佳的路线。接下来就是严寒、雷电与日夜兼程的考验。即便是在途中的湿地停下来“中转”,它们也会保持定量的飞行训练,以确保能有足够的体能和熟练的技巧支撑自己。它们以每晚500里的时速,飞行30天左右到达平陆,在人们的期盼与欢欣中,终于可以停下来休养生息。
经历长途飞行的天鹅们,安顿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寻觅食物。为了能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越冬补给,当地群众在黄河湿地里种植了一些黄豆,以供大天鹅随时食用;此外,为确保冬季大天鹅能有充足的食物来源,平陆县政府每年会储备三万多斤玉米和白菜,让这些“西伯利亚来客”安心过冬。
这期间,平陆便是摄影者的天地了。镜头里,大天鹅在晚秋的深意里游曳,在白雪莅临人间时与之一道成为胜景。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里,人们静守晨雾和夕霞,拍下大天鹅在平陆短暂停留,却视其为家的美好片段。次年2月左右,大天鹅便开始返回北方繁衍,进行又一次高强度远行。
它们在水面起跳,助飞,然后陆续消失在平陆的半空。来年,回到这里的时候,也许就是一个完满的小家庭了。
“红色雨水”,米汤沟的传奇故事
米汤沟景区位于山西省三门镇三门村东约20公里,三门峡水库北岸。
从大天鹅景区一直沿黄河往东行进20公里左右,红土地的轮廓便分明起来。河面的断桥和大坝在薄雾中隐现,河湾起伏的山峦、湿地,满目也收揽不下。欢喜静处的人,大约可以对着这倒影诉诸好一阵子的心事。就连平陆本地人,对这景也是看不腻的。
这片宽阔别致的河湾与红土地共同组成了米汤沟景区,沿途深入进去,两侧的山丘坚硬而耀眼,颇有神秘的中东风情,山下的花圃在深秋虽已沉睡,但大片的芦苇丛仍然正逢其时。这山丘给人的感官和体验是惊喜的,经年的雨水侵蚀,使它们有了一道道不规则的岁月刻痕。米汤沟因沟里、两岸皆为红色土壤,下雨流水为红色酷似米汤而得名。在平陆,人们用一个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来解释这一切:
相传大禹治水时,看到三门峡南北两岸百姓来往不便,就决定在这里造一座桥。夜以继日,废寝忘食。大禹家就在北岸山上,娘娘心疼他,就天天不辞劳苦送饭到河边。一天,大禹听见鼓响,以为家有急事,急忙就往山上跑。同时,娘娘也听到鼓响,感到十分惊奇,以为大禹饿急了在催送饭,便急忙将红豆米汤装进瓦罐里向山下跑去。走到沟里,一不小心,罐子被路边的枣刺挂住了,身子一晃,米汤全洒到沟里了。娘娘很是生气地捋了捋枣刺,枣刺都变成直的了。大禹跑到沟里,碰到娘娘来送饭。娘娘没好气地说:“你是治水的,怎么还要造桥,你看饭也洒了,罐也打了,还是给我回去吃饭吧。造桥不是你干的,我看你造不成!”结果,大禹的桥怎么也造不起来了,在三门峡谷里只留下三个桥腿。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“人门岛”“神门岛”和“"鬼门岛”。从此,这条沟的山坡都变得像红豆一样红,每逢下雨,到处都是稠糊糊的红水,人们称之为""米汤沟""。米汤沟里的枣刺也就再也没有带钩的了。
有趣的故事给米汤沟添加了不少传奇色彩,只要你身临其中,也一定会被这沟壑所震撼,甚觉自身有无限渺小之感。
黄河古栈道
猎奇去黄河古栈道走一遭
黄河古栈道位于山西省三门乡至曹川镇老鸦石沿河北岸。
驶离米汤沟后,我们终于要一探黄河古栈道的险奇了。这是第一天来平陆开始,就令人心怀期待的地方,因为听闻那里的道路很窄,连并排行走都是不可能的。于是在曹川乡的最南端,我们先是花费掉少许时间迷了路,继而有如发现了世外之音,一面心惊黄河水在清澈中的湍急,一面扶着岩壁,小心翼翼地走上了这条千年古栈道。
道路确实是极窄的,经常年河水侵蚀,一部分平坦处也变成了斜坡,或碎石的模样。行走的时候,需要集中所有的注意力。据相关考古数据显示,在山西平陆、夏县、垣曲三县沿河一百余里地段内,发现古代黄河栈道遗迹40处,累计长5000余米。现存栈道上 , 所有木构件已荡然无存, 只有各种壁孔、底孔、桥槽、 历代题记与立式转筒等遗迹残留于通道岩石上,且类型繁多, 数量丰富。题记多者200余字,少者只有1个字。字体有篆、隶、楷三种,大小不等。黄河古栈道的始建时间在史籍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,但从题记中的年号:建武、 贞观、 垂拱、 总章、 太和、 绍圣、元熙、 崇祯、 道光、 宣统等, 可判断其刻字的朝代为:东汉、唐、宋、明、清。现存最早的石刻是东汉桓帝和平元年(公元150年)。但这方石刻是刻在重修后的栈道上的,可见栈道的开凿时间还要更早一些。这是历代重视黄河交通和栈道的证明。
“鬼门幽幽深百篙,人门逼窄愈两牢,舟人叫渡口流血,性命咫尺轻鸿毛”,这句诗形容的便是此地急流的河水吞噬来往船只的景象,黄河栈道的修筑,正是为了保证这些往来运送物资的货船能够顺利通过三门峡流域。由此黄河纤夫便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角色,他们的工作目的便是挽船,要逆着黄河水凶猛的风浪,就近帮助船只以免其被卷入暗流,提高黄河航运效率。用于辅助他们拉纤的凿壁形态基本为两种,一种是方形壁孔,一种是牛鼻壁孔。方形壁孔用于将木桩钉入,牛鼻壁孔则是为系绳索。在残存栈道上 , 相关考古数据显示,共发现方形壁孔1000余个, 牛鼻形壁孔600余个。
返程的一段,我们依然要借助在岩壁中牵缚的绳索才能前进。如今黄河栈道的实用价值虽不复存在,但它却彰显着在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,勇于生存和改变的坚韧不凡。其在古代经济、军事发展中,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巩固作用。
来源:平陆县图书馆
原标题:【游山西 读历史】走进平陆——晋南性情,惊艳感官的山西省平陆县之行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西方洁具网 版权所有
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7
联系邮箱:5 626 629 @qq.com